“目前仙桃非织造布已在汽车、建筑、个人卫生用品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建议差异化发展培育专精特新企业,让仙桃造在国际市场更具辨识度与竞争力。”在6月20日举行的2025年非织造布产业链发展大会,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桂梅为仙桃非织造布产业把脉问诊,建言献策。她建议,仙桃企业家聚焦科学技术创新、绿色发展和数字化转型,深化产学研协同合作,不断拓展应用场景。
当日,全国知名专家教授、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代表与400多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齐聚全国首个“中国非织造布产业名城”仙桃,共探合作发展新机遇,同谱产业协同新未来。
仙桃以40年产业积淀构建了覆盖“设备制造—原料生产—制品加工—研发检测”的完整产业链。在国际贸易形势复杂多变、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等挑战下,仙桃如何走好特色发展之路?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白明建议,仙桃企业加速获取美国FDA注册、欧盟CE认证等国际资质,以“内外贸双轮驱动”战略扩宽市场版图,打造消费新热点,“让仙桃产品既畅销海外,也火遍国内,真正的完成‘两条腿’稳健前行。”
专家智慧分享、企业创新展示、项目成功签约……2025年非织造布产业链发展大会亮点纷呈,特色鲜明,处处涌动着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蓬勃活力。
湖北柏德新材料有限公司将无纺布成功应用于汽车底板、隔音棉等细分场景,其创新突破吸引了广东保乐无纺布科技有限公司的目光,并成功“牵手”。“大会促成了我们在非织造布功能性添加剂领域的精准对接,可实现防火、阻燃等特性。”广东保乐无纺布科技有限公司CEO陈康振说。
优立美(湖北)科技有限公司集研究、生产、销售、自有品牌于一体。公司总经理叶达有透露,基于行业良好发展形态趋势,公司计划追加投资1.8亿元,新增第四条生产线亿支,打造全球领先的卫生用品生产研发基地。
从智能制造到绿色革新,从品牌焕新到链通全球,仙桃非织造布企业以技术为刃、以创新为楫,在产业新蓝海中劈波斩浪。目前,仙桃年产非织造布120万吨,年产值突破200亿元。未来,将坚持招大引强、培优壮强,力争每年引进过亿元非织造布产业项目10个以上,努力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千亿产业集群。
2024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对非织造布的需求复苏并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我国在推动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极大地促进了非织造布的科学技术创新、固定资产投资和应用推广。
2024年我国非织造布的产量约856.1万吨,与2014年相比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7%,十年间产量接近翻了一番,成为全世界市场的重要力量。
浙江、山东、江苏、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作为中国非织造布的核心生产基地,与中部地区湖北(尤其在纺粘、全棉水刺领域)协同发力,构建起中国非织造布产业的坚实版图。
顺应全球可持续发展浪潮,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非织造绿色发展专业委员会(非织绿盟)携手57家成员单位,共同探索绿色创新路径。35家企业的60个认证单元通过“可生物降解”认证,8家单位的9个认证单元通过“可冲散”认证,为产业绿色转型树立标杆。
在技术前沿领域,非织造布取得重大突破:静电纺丝技术实现大规模连续化生产,自主研发的设备与中试生产线,推动该材料在过滤、防水透气膜领域成熟应用,并加速向医疗、能源领域拓展;闪蒸法非织造布技术自2020年突破后,经过迭代升级,大范围的应用于工业防护、医用防护、医用包装、印刷等场景;熔喷木浆非织造布技术成功落地,多条生产线投产,为卫生用品、食品包装、过滤等市场注入创新活力。
当前,我国非织造布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挑战方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后大量的纺粘、水刺非织造布投资,打乱了行业正常的发展节奏,市场在短时期内难以消化迅速增加的产能,供需结构性失衡等。机遇在于,我国非织造布产业在产业配套、技术创新、产品研究开发、专业人才以及综合成本、反应速度等方面具有全球优势;国内企业加速全球布局将推动中国非织造布产业的全球份额继续扩大;内需市场将继续为我国非织造布产业的创新和应用提供战略支撑等。
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加强专用纤维材料、先进加工工艺、复合工艺、高端非织造布卷材和功能性 整理 技术的研究,赋予传统产品新功能、新应用,面向医疗健康、能源、汽车、过滤、复合材料等能源开发高性能非织造材料。
推动产业升级。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推进先进成果的产业转化和市场应用,通过数字化技术与品牌化建设,延长产业链条,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新增长点。
坚持差异化发展。加大研发投入,培育核心人才,在产品、服务、市场等方面实现差异化,避免同质化竞争。
加快绿色转型。引入节能减排技术,开发生物可降解材料,使用循环再生纤维材料,建立上下游合作绿色供应链,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培育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培育行业有一定的影响力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专精特性企业,充分的发挥骨干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加快培育青年企业家群体。
避免内卷式竞争。加快老旧设备、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更新;发挥质量、标准支撑作用,严格确定保证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不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不低于成本价格倾销产品,维护正常市场秩序。
仙桃作为中国非织造布产业的重要集聚地,有着先进的技术工艺、完善的产业链条与蓬勃的创新活力,需要差异化发展培育专精特新企业,让仙桃造在国际市场更具辨识度与竞争力。仙桃企业家要聚焦科学技术创新、绿色发展和数字化转型,深化产学研协同合作,不断拓展非织造布应用场景。(记者 鹿丹丹 整理)
当前,全球经济稳步的增长面临严峻挑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最新预测显示,受贸易焦灼的事态加剧与政策不确定性冲击,2025年全球经济提高速度将降至2.8%,较1月预测下降0.5个百分点。其中,中国经济提高速度预测值大幅调整至4%,成为受近期贸易措施影响显著的经济体。
在国际贸易复杂性不确定性、全球产业链重构、绿色低碳转型等多重挑战下,非织造布产业作为外贸的重要领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压力与机遇。
仙桃是全国最大的非织造布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素有“全球非织造布看中国,中国非织造布看仙桃”的美誉,被授予全国“中国非织造布产业名城”称号,“仙桃无纺布产业集群”获评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自上世纪90年代,仙桃历经多年发展,已形成集产品研究开发、原料生产、制品加工、辅料配套、物流运输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集群。目前,仙桃现有非织造布企业2700多家,其中规上企业195家,从业人员近10万人,年产非织造布100余万吨。产品涵盖建筑、医疗、环保、电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32大类130多个品种,远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凭借“中国非织造布产业名城”“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国家级名片,仙桃构建起集机械设备制造、原料生产、制品加工、辅料配套、包装印刷、物流运输、研发检测、商检报关、交易市场、人才培训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四基地两中心”产业园的建成,有力提升了仙桃非织造布产业的集聚效应与辐射能力。
面临新形势,唯有链接内外市场才是破局突围关键路径。要深化内外贸一体化。在对美出口遇阻的形势下,将国内市场视为重要战略空间,借助内外贸一体化机制,推动经营管理模式融合,推进内外销产品“三同”。针对“出口转内销”面临的渠道、客户适配难题,政府、电子商务平台、商超协同发力,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创新驱动发展。在稳生产、保订单基础上,国家对技术、研发、产品的投入要更加积极主动。
重视人才招引。克服研发管理人才招引上的困难,将区位因素的困扰变为优势,让研发型、技术型、管理型人才愿意来,留得住。
推动资质认证。积极推动美国 FDA注册、欧盟CE认证等国际资质认证,提升产品国际认可度与市场竞争力。 (记者 鹿丹丹 整理)
随着“一块布”的技术革新,纺粘和熔喷复合非织造材料悄然改变着行业的运转逻辑。凭借结构稳定、性能优越的复合布料形态,大范围的应用于医疗健康、工业制造等领域,成为现代制造业的隐形力量。
非织造材料的应用,最早引起注意是在疫情期间。随市场变化,这一材料加速向高的附加价值领域拓展。在新能源汽车底盘中,它能成为电池包的阻燃隔热材料;在汽车内饰中,则被用作吸音降噪与过滤层;在高端面膜与医用敷料中,更因其纤维细、亲肤性强而广受欢迎。
从最初的单一成型,到多喷头复合、双组分纺丝、插层熔喷、弹性纺粘、纳米纤维杂化结构等一系列技术迭代升级,非织造材料慢慢地成为“高性能、高功能、高智能”的新型材料。例如中国本土企业研发的生物基 PLA非织造线,标志着这一领域正在技术突破与自主创新的双轮驱动下重构产业价值。
功能化、差异化、绿色化是非织造材料的发展导向。在过滤材料领域,通过分裂纺丝或电吹法制成的纳米纤维非织造布,可应用于高效空气过滤器(HE-PA)、医用防护设备等;在可降解环保领域,使用 PLA、PBS等生物基聚合物生产的非织造布,已应用于可冲散湿巾、可生物降解口罩、手术贴片等新一代绿色消费品中。这种由材料科技驱动的功能重构,使非织造材料从“量产替代”转向“高质引领”,实现了产业价值的跃升。
与此同时,非织造材料也迎来了多元化应用带来的发展契机。在农业中,用于覆盖膜、育苗垫、可降解土壤稳定布;在建筑中,则被用于保温、隔音、防潮等绿色建材部件;在电子制造与半导体产业,超洁净无尘擦拭布成为保障良品率的关键耗材。正是这种“材料平台”的特性,让非织造布具备了无限的延展性和极强的适应性。
当前,非织造材料产业正处于一个从“量”的积累向“质”的跃升关键阶段。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绿色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生物降解材料等将成为行业竞争焦点。一方面,要逐步突破高端装备国产化瓶颈,推动自主核心技术与关键组件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快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培育一批既懂材料也懂产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无论是纺粘还是熔喷,从单层布到复合布,从石化基原料到生物基材料,非织造材料的每一次演变,都是技术推动产业升级的缩影。它不再只是隐藏在产品背后的支撑者,而正在成为推动产业链革新、引领新材料革命的中坚力量。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驱动的新时代,非织造材料所承载的不仅是功能和性能,更是一种面向未来、向新攀高的产业精神。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带动非织造布在海外新兴市场的应用拓展,以及全球健康消费与绿色消费理念的持续升温,这一材料将拥有更为广阔的增长空间。 (记者 刘贤双 整理)
工业文明500年间,化石资源的使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科学技术进步,同时也造成了地球生态的严重破坏。
据统计,全球开采石油近1亿桶/天,约1300万吨/天;开采煤炭约80亿吨/年;开采天然气约4万亿立方米/年。全球化石资源应用已造成巨大危害:产生塑微塑料颗粒,释放有毒气体,引发温室效应、造成土壤和江河湖海污染。
发展生物质产业,实现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转化,变石油煤炭的“黑金经济”为生物质加工的“绿金经济”势在必行。
2023年,全球生物基纤维市场销售额达842.4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141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7.6%。这一年,工信部提出,从产业体系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的全部过程清洁化、产品供给绿色化、制造流程数字化等六个方面着手,加快推进工业绿色发展。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指引下,中国纺织工业正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医疗卫生、环保材料、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相关领域的需求成为新的增长点。
生物基合成纤维是将生物质原料转化为高纯度单体,经过聚合反应制成高分子聚合物,最后经过纺丝工艺而制成的纤维。近年来,吉林中粮生物、恒天长江生物等企业纷纷加入生物基合成纤维开发应用,利用生物制造技术生产生物材料,逐步替代石油化学工业材料(化纤、塑料等),向低碳环保、无毒、可降解的新材料方向发展。
拿己二醇为例,它可当作原料合成一系列具备极其重大应用的高的附加价值产品,大范围的应用于聚氨酯、聚酯、涂料、医药、染料等行业。且具有柔韧性、抵抗腐蚀能力、水解稳定性、对环境的影响较小等优点。预计今年全球市场规模将增至14.01亿美元。
目前,我国生物基合成纤维、生物质新型纤维、生物基蛋白纤维、海洋生物基纤维等生物基化学纤维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产品性能一直在优化,产能产量稳步提升,终端应用不断拓展。2023年,全国生物基化学纤维总产能达到118.26万吨,同比增长46.09%,总产量达48.86万吨,同比增长83.62%。
生物基材料在非织造布产品研究开发中的广泛应用,亟待构建生物基非织造产业链,形成战略发展体系。这其中,必然离不开法律体系、政府支持、物流规范、技术支撑和品牌驱动。(记者邓一凡整理)
目前仙桃非织造布已在汽车、建筑、个人卫生用品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赞][赞][赞]
,九游官网入口下载